当前位置:ks8凯发官方网站-凯发k8官方网娱乐官方 > 教育协会 > 校企互动
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结构性矛盾
发布时间:2023-11-03 09:18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字号: |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基层是社会治理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事关城乡发展和经济微循环改善,是党和人民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既是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又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强农兴农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一系列城乡基层就业优惠政策持续发力的作用下,我国城乡基层岗位需求不断扩容,但城乡基层岗位“招不来、留不住”毕业生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就业市场“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
综合分析我国基层就业需求侧的现实与供给侧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待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基层就业信息需要进一步畅通,三是基层就业指导不到位,四是对学生分类职业培训有待精细化、科学化,五是高校学生实践实习与基层岗位要进一步紧密连接。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高校基层就业工作方面的困难,而提升基层就业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精细化和精准化是关键。从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供给端发力,以提高基层就业服务质量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其结构性问题中思想观念陈旧的难点、就业信息不畅的堵点、职业认知不清的弱点、职业认同的痛点和学业与职业的断点,创新就业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对大学生开展精准就业帮扶,从而实现其矛盾问题的“点点击破”。
一是建立健全价值引领机制,突破思想观念陈旧的难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基层就业的部署要求,首先要找到学生“下基层难”的思想源头。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采取从国家到基层各单位通力协作的有力举措,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人民需要的“双向奔赴”。例如,可以通过统筹开展以“扎根基层,奉献青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着力强化基层就业的政治导向;通过“最美城乡基层工作者”的“互联网 基层就业指导”直播课,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观、职业观、择业观;通过“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评选和宣传,让具有感召力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举办“基层青年校友成长论坛”,让校友的励志人生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
二是搭建基层就业供需新平台,打通信息不畅的堵点。就业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基层就业供需新平台的搭建能有效提升基层就业效率,为大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就业信息服务,是深化基层就业工作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其一,搭建“互联网 ”基层岗位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基层岗位设置、岗位宣传、岗位要求、岗位培养、岗位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其二,创新“直播代岗”和“云选岗”等线上互动直播招聘模式,该模式能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招聘优势,吸引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广泛参与。其三,采用“供需双选”模式搭建基层就业平台,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和基层岗位信息库,为毕业生和基层单位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
三是强化高校基层就业指导,克服职业认知不清的弱点。强化基层就业指导要将就业指导做细做实。将基层就业指导广泛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育人体系,实现基层就业指导的低年级化和常态化。一是对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的宣传和解读;二是基层就业项目和优惠政策的介绍与分析,如以“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为核心的基层就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在城乡基层发展愿景的擘画中和基层岗位蓝图的描摹中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也为基层就业创业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四是深化定向、定岗、订单式培养,消除职业认同的痛点。职业认同是基层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保障。科学精准的定向、定岗、订单式基层岗位职业教育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基层岗位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依据基层就业数据分析,将学生按照专业、学历等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化的职业教育:一是融合“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整合相关专业第一课堂中服务乡村振兴,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等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式人才培养。二是对部分重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乡村实践调研和基层岗位调查,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岗式人才培养。三是在校企双方进行充分市场和学生就业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基层就业为导向,将个人意愿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为基层岗位和学生开展“量体裁衣”和“一对一”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五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实训,连接教育与职业的断点。基层岗位人才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与基层岗位的适配度不强。解决这一问题要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基层实践实训,使教育和职业得到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分类施策”,将实习与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有基层就业意向的骨干学生提供基层实践实训机会,增进学生与基层企业和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以用促学,强化学生基层岗位业务培训,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另一方面,强化本土化的实习锻炼,使基层实践实训岗位向本土学生倾斜,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发挥学生专业特长,让学生积极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家乡建设,提高大学生反哺家乡就业创业热情和经验。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田雨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02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