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孤松客”的台湾情缘 -ks8凯发官方网站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13 15:58
相关文章:
  近日,福文化研究院、福文化创新应用研究中心授牌仪式在福州举行,在八闽掀起了又一波福文化热潮,也带火了位于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大光里8号的“中华福馆”。许多游客不知道,这座缀满“福”元素的古厝,原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陈衍的故居。

  陈衍,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以其精深的诗学、儒学、经学、史学造诣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大量诗文经史作品,他的一生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冬日暖阳,沿着文儒坊斑驳的石板路步行几十米,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木棉从宅中探出绿意,便知到了陈衍故居门口。宅院整体布局由陈衍本人设计,前后两进,占地面积虽只有600多平方米,却处处别出心裁。故居导览人员告诉记者:“陈衍自嘲为‘鳏居匹夫’,他将二进命名为‘匹园’,园内的小楼名为‘花光阁’用以藏书。花光二字取自陈衍妻、晚清才女萧道管的‘挹彼花光,熏我暮色’一诗。”

  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他曾以笔为矛,投入到反割台抗日斗争中,留下许多爱国故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派代表赴日求和,举国哗然。陈衍与林纾等在京举子毅然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也因此认识了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后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绍到上海,在陈季同等人办的《求是》月刊当主笔,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走强国富民之路。1932年“一·二八”事变,陈衍恰逢77岁寿辰,他决定不做寿,将筵席费慰劳抗日的十九路军,以文人气节诠释爱国之心。

  1886年,陈衍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帮助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开疆拓城,修筑铁路,发展台湾经济。

  闽台同根共源,文缘相近。陈衍“特长于诗”,开创了“同光体”(因兴起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而名)。作为“同光体”闽派诗人的领军人物,陈衍曾一度让台岛诗风盛行,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在台期间,陈衍成诗文百余篇。连横所著的《台湾诗乘》记载:“刘省三(刘铭传)中丞……延侯官陈石遗孝廉掌记室。石遗……有《游台诗》一卷。”同时,陈衍积极推动起源于福州的诗歌活动——“诗钟”在台普及。“诗钟”传入台湾后,迅速传遍全岛。

  1913年,台北板桥林尔嘉、林景仁父子创设菽庄吟社,延请陈衍主持社课,并征诗海内外,陈衍实际充当了该社的精神领袖。该社以“抗日复台”为宗旨,接受“同光体”闽派有关“宗宋”“以诗存史”“以学为诗”等文学观念。

  同时,陈衍还广招台湾人才来福建发展。“台湾诗界二公”之一施士洁于1917年随陈衍来到福建,二人常赋诗酬答,《陈石遗集》还收录有陈衍赠施士洁诗二首。彼时,陈衍与台湾名流诗人交往频繁,为两岸诗学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6年,陈衍受邀回闽编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修志历时五年,成书六百四十卷,共1000多万字。我省著名文史专家卢美松说:“这是当时规模最大、记载最翔实的福建省志,其中也将台湾从明到清的历史加以详细编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是陈衍最为人知的一句诗。该诗最早让“三坊七巷”名字响彻海内外,表达了陈衍对故乡深切热爱的同时,也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思考及无奈。以“五柳孤松客”自称的陈衍虽已逝去,但他的爱国情怀和诗文经史成就,早已成为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全幸雅2023年12月12日07版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