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湾区三分钟丨“开挂”般的便利!快来感受大湾区一体化“推背感”》,内容如下:
第134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在广州举办。而从上一届开始,从港澳地区来参会的客商就迎来了一项重大利好:可以选择在毗邻会场的琶洲港澳客运码头登船,直接通行来往港澳和内地。
而本届广交会,客商们又迎来了“开挂式”便利。
旅客可以在码头直接完成出入境联检,办理国际航空公司航班值机和行李直挂等手续后,快速抵达香港国际机场乘坐航班出发,从上客船到下飞机,全程无须拖行行李。
通俗来说就是享受“广州值机、香港登机”一站式“海天联运”。
删繁就简 湾区软联通“助攻”出行硬联通
通过细节上的“小创新”带给粤港澳旅客“大便利”,在大湾区,最近类似的措施还真不少。
比如,不久前广深港高铁推出跨境“灵活行”,旅客只要持有当天车票,就可以不再对应车次,列车来了,即停即走,往来粤港澳有了种坐地铁的感觉。
除了高铁“地铁化”,还有名字听起来拗口,但同样带来巨大方便的“经珠港飞”新政:借助港珠澳大桥陆路接驳,经大桥前往香港国际机场转机的过境旅客无须办理香港的出入境手续,便可直接前往机场登机出国。
“不再”和“无须”。删繁就简,便利通行。这里头破解的难点和痛点归根到底其实是一件事:那就是粤港澳三地“规则的互认”。
从通向融 湾区市场一体化“版本”升级中
在过去这几年,港珠澳大桥、青茂口岸等等这些超级工程已经从硬件设施的角度将大湾区各个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粤港澳三地地理距离不断拉近的同时,如何将粤港澳间的互通扩大、转化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大循环?
广东就鲜明地提出,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这里的“纵深”,指是在硬件条件之上,还要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一句话,湾区除了要“通”,更要在“融”字上下大功夫。
这种湾区发展观念的转变正在深刻地影响粤港澳三地的格局,并且在我们身边悄然产生化学反应。于是有了今年夏天深港市民“串门”成为热潮,上了热搜;于是有了澳门游旅客数量持续破纪录,连续创新高;更让湾区人对居所和工作地点的选择变得更加宽广。
从“通”,到“融”,最终实现“快”。当我们享受湾区融通带来的种种舒适感的同时,不难感受到,大湾区加速发展带来的“推背感”信号愈发清晰!